【閘門】廠家脫貧攻堅路上,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無私奉獻,勤奮工作,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向小康,彰顯了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堅守,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共產黨員事業至上、勇于擔當的崇高情懷,看到了共產黨員公而忘私、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正是因為有像他們這樣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扎根基層、苦干實干,舍身忘我、無私奉獻的無數黨員干部持續努力和不懈奮斗,為全省水利干部職工樹立了標桿,作出了表率。
全省水利系統干部職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要以先進為榜樣,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推進水利脫貧攻堅中擔當作為,將初心和使命轉化為銳意進取的精神動力和真抓實干的自覺行動,肩負崇高使命,履行神圣職責,把個人奮斗融入時代潮流、把辛勤汗水揮灑在平凡崗位、把初心使命鐫刻在脫貧攻堅征程里,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奮力開創水利發展新未來。
他們是:
水利廳辦公室主任、現任榕江縣委副書記肖智勇。2018年被黔東南評選為“優秀援助黔東南干部”,今年“七一”表彰獲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水利廳農電局二級調研員、派駐谷隴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聯絡員熊烈。今年省委“七一”表彰中獲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水利廳煙水處副處長、原谷隴鎮火車站村第一書記韋零。2018年獲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
水利廳水利工程建設處副處長、原谷隴鎮克麻村第一書記陳開軍。2018年被黔東南州評為“黔東南州優秀幫扶干部”、“黃平縣優秀村第一書記”“黃平縣優秀黨務工作者”。
水利廳黨辦二級主任科員、現任貞豐縣魯容鄉駐村干部張凱。2018年被評選為“貞豐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當好“五大員” 做好五件事
肖智勇
肖智勇(右三)到八開鎮常寨村水保項目點調研
2017年9月,受組織安排,我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到榕江縣掛職開展扶貧工作。為了不辜負組織的重托、群眾的期盼,我對自己的定位是真心實意地當好掛職扶貧的“五大員”,即:當好黨的政策宣傳員、水利扶貧的聯絡員、產業扶貧的戰斗員、技術扶貧的服務員、企業扶貧的招商員,并著力做好五件事:
第一件事:尋找突圍之策,向生態扶貧要效益。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深度貧困縣的綠色突圍?到榕江的頭4個月里,我訪遍了全縣的19個鄉鎮,提出了“向林種結構調整要效益,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建議。以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為抓手,我組織團隊成功申報了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重點縣、以獎代補試點縣,兩個年度累計爭取到國家財政補助資金4050萬元,以“兩茶一藥”(油茶、茶葉、中藥材)高效經濟作物為主打品種,共實施高效經濟作物種植2.28萬畝,進入盛產期后年產值1億元以上,3336戶貧困戶1.1萬余人受益。
第二件事:落實惠民之舉,探索水利扶貧新路子。緊緊圍繞江河安瀾、水潤民生的工作目標,我結合榕江的縣情、水情,富有創造性地開展水利扶貧工作,為榕江縣脫貧攻堅夯實水利基礎。兩年來,我組織縣水務局成功申報并實施了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縣、山區現代水利示范項目、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山洪溝治理等項目,共爭取到水利扶貧資金11030萬元,一些困擾當地群眾多年的飲水難、灌溉難、防汛難等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第三件事:拓展增收之道,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作為生態家禽產業和生豬產業兩個專班的班長,我努力當好“雞頭”和“豬倌”,通過轉型升級改變榕江小香雞、小香豬兩大傳統產業落后的被動局面。生豬養殖方面,我帶領多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前往外地考察,引進先進管理模式,有力增強了養殖戶信心,2018年全縣生豬出欄量達到21萬頭,覆蓋的貧困戶是2017年2.43倍。小香雞方面,我一手抓孵化源頭,一手抓市場終端,榕江縣小香雞原種場孵化能力提升了5倍,產品成功登陸“盒馬鮮生”“京東商城”等知名平臺,小香雞產業扶貧正蓄勢待發。
第四件事:強化力量之源,技術扶貧增添強勁動力。我雖然沒有種過菜,沒有養過雞,是“三農”技術的外行人,但我認真當好榕江縣“三農專家團”行政團長,通過服務專家來服務“三農”,讓有需求的農戶能及時找到專家,讓專家能有效地服務自己的“責任田”,在全縣實現農業技術服務全覆蓋。我所在的專家團隊被評為了全省優秀專家團隊。
第五件事:鋪好招商之路,為縣域經濟發展作貢獻。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我先后邀請廣東、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商前來榕江投資洽談,也帶隊到安順、福泉、荔波等地招商考察,目前已經落實企業投資6800萬元。
凡是有利于脫貧攻堅的事情我都盡力去做,凡是有利于榕江縣發展的項目我都努力去爭取。兩年來,我為榕江縣爭取到上級幫扶資金1.5億元,修建產業路56公里,發展特色種植2.28萬畝,帶動消費扶貧15萬元,募集助學和扶困資金6.56萬元……
兩年來,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苦澀。我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于奮斗,奮斗的價值在于奉獻!兩年的掛職生活,對我是磨煉、是成長、是跨越,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收獲了友誼。
拳拳之心 傾注脫貧
熊烈
熊烈在翁干洞電站水渠踏勘我是2016年9月到黃平縣谷隴鎮,參與開展對谷隴鎮所有24個貧困村的調查研究,根據全鎮貧困原因和情況,梳理出以“破除基礎設施瓶頸、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產業保證就業”為抓手的脫貧攻堅措施,并參與由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主導編制完成的《黃平縣谷隴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
作為谷隴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聯絡員,我代表水利廳具體負責谷隴鎮極貧鄉鎮脫貧攻堅子基金使用的審核把關。近3年來,我一直嚴格按照子基金申報使用程序審核資金、項目,并抓項目落實,通過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子基金項目實施,全鎮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等項目共完成資金量近20億元,累計無差錯撥付資金14.2億元。
通過子基金支持,全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大力開展項目建設,目前全鎮實現“組組通”公路全覆蓋、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20萬頭生豬養殖、中藥材基地等產業扶貧項目以及農村環境整治、小城鎮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已見成效。在子基金項目支持下,全鎮已有1萬7千余名貧困人口脫貧出列。
為助推谷隴鎮的脫貧攻堅,我向省農村水電局爭取小水電增效擴容補助資金185萬元、向省水利工程管理局爭取水利維修養護資金20萬元,再加上整合鎮財政扶貧資金,落實到電站從渠道到廠房的全過程改造。我全程參與改造過程。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工作,翁干洞電站已如期建成。每年發電收益將增加50余萬元,惠及電站周邊翁板村、斑鳩村兩個貧困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0戶680人,每戶貧困戶每年增收1200元以上。
我還聯系幫扶谷隴鎮3個貧困村。牛場村殘疾貧困戶吳治青,由于從小手部燒傷殘疾,喪失了絕大部分勞動力,家有3個幼小的孩子,多年來住的木房透風漏雨、殘破不堪,急需改造。了解到老吳家具體困難后,我協調省水文局從辦公經費中擠出3.5萬元,解決了余缺資金。幫助老吳家修建了全新的兩層樓房,還為老吳家購置了彩電、被褥等家用品。
了解到谷隴鎮苗隴九年制學校貧困學生過冬棉被單薄,我便主動聯系松柏山水庫管理處捐資5萬元為300名貧困學生購買全新的棉被,使孩子們在寒冬中得以安心生活、學習;我與扶貧工作隊隊員一道,促成省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接收黃平縣和谷隴鎮150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入學,并幫助解決畢業后的就業。
情灑貧困村舊貌換新顏
韋零
韋零(右一)走訪慰問貧困戶
我是2016年4月選派到黃平縣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先后在重安鎮安江村、谷隴鎮城溪村、火車站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年來我與村支兩委帶領黨員群眾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辛勤耕耘。貧困村舊貌換新顏,貧困戶脫貧摘帽過上了好日子。
進駐安江村,用真心換真情,是我駐村的最大感受。在安江村,貧困戶劉光權因為過去土地征用原因,一直不相信村干部,對幫扶沒有信心,我多次與他交流并為他爭取了3萬元的釀酒啟動幫扶資金,他靠釀售米酒(酒糟)收入2萬多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讓我體會到,為老百姓辦實事,就會得到老百姓擁護。
上好“作風改進課”。在安江村第一次召集村干部開見面會,只來了村宣傳委員,村兩委會都無法開,哪來的凝聚力、戰斗力。我針對村支兩委干部不作為、不團結,就在“三會一課”上反復講,私下一個個地談心;干部辦事不力、發展思路不清,我就帶著到“塘約”“頗洞”去感受別人實干出來的變化,一年下來就摘掉了安江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帽子。
我用心算好“三本賬”,保障貧困群眾利益。一是建好脫貧計劃臺賬。2017年7月我轉戰至省級極貧鄉鎮谷隴鎮城溪村,與群眾話家常、聽想法,通過調研確定在城溪村發展林下養雞、中藥材種植等短平快項目,把貧困戶優先納入保障范圍,確保其穩定收入。二是列好幫扶措施臺賬。我牽頭組織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協調項目資金和極貧鄉鎮子基金發展產業,組織貧困戶就近務工、流轉土地、年底產業分紅。在水利廳廳黨組的關心下先后為三個村梳理實施發展項目13個,概算投資近6000萬元,涉及基礎設施、黨建扶貧、美麗鄉村建設、重點產業發展。三是算好群眾收益臺賬。2016年在安江村發展蔬菜種植帶動32戶140人脫貧出列,村集體收入9萬元;2017年城溪村發展中藥材種植和林下養雞帶動51戶275人脫貧出列,村集體收入10萬元;2018年在火車站村發展種草養牛帶動57戶310人脫貧出列,為全村脫貧出列奠定了產業基礎。
我力求破解產銷瓶頸難題。通過開設農產品銷售“水利”通道。利用省水利廳定點幫扶的“大盤子”,動員廳直部門食堂優先采購谷隴鎮貧困群眾的自產農產品,通過校農、農企合作,已分批次采購辣椒、林下生態雞、糯小米等,為貧困群眾直接增收16.6萬元,打開了農產品銷售“水利”通道。
扶貧初心意未酬 攻堅豪情志不休
陳開軍
陳開軍(右三)慰問留守學生
我叫陳開軍,2016年4月被選派到重安鎮望壩村任第一書記,2017年7月改任谷隴鎮克麻村第一書記。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帶領駐村工作隊把村兩委班子建設作為抓脫貧攻堅的關鍵,著力提升村黨支部引領發展的能力,強化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定期開展“兩學一做”月度會議和主題討論會,規范“三會一課”制度和嚴肅黨內民主生活會,不斷強化黨建工作,使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變成了優秀黨支部,整改結果獲得了黔東南州委組織部的表揚。
抓黨建主陣地建設。剛到望壩村的時候,看到村委會辦公室基礎開裂,裂縫寬達30厘米。通過協調資金100萬元,建成望壩村委會辦公室、籃球場、寨門和革家博物館,并配置了辦公設備。在克麻村,新建黨員活動室、衛生室、文化室、風雨橋、廣場為一體的村兩委陣地建設。望壩村和克麻村的辦公條件走到周邊村寨的前列。
制定幫扶方案。要脫貧,要找準解決貧困的出路。我與村兩委反復磋商并報重安鎮黨委同意后,明確了望壩村“1234”工程的總體幫扶工作思路。1個提升,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2個強化,進一步強化黨建和村級治理;3個產業,做強務工業、做大旅游業和起步種植養殖業;4個帶動,帶動貧困黨員脫貧、帶動貧困戶脫貧、帶動村集體經濟脫殼和帶動村干村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在克麻村,我與村兩委制定了“領導班子好、基礎設施好、經濟效益好、環境治理好、村風民風好”的“五好克麻”總體扶貧思路。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欠債是制約望壩村和克麻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影響貧困戶脫貧的重點和難點。在望壩村完成了3.5公里長的兩段通村路,對望壩村的人飲工程進行鞏固提升,解決了望壩村1403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修復了響水洞水庫和廢棄渠道;解決了咬寨村大寨的寨子安全問題、備用水問題和村集體企業用水問題。在克麻村,修通了5公里長的通組路和1.7公里長的產業路,落實資金正在建設3.5公里長的產業路和1.9公里長的通組路,建成了克麻二號水庫、干莊渠道、王根英渠道、克麻河整治工程、大高山人飲鞏固提升工程、克麻人飲鞏固提升工程和村集體經濟用水設施等民生水利工程。
拓寬增收渠道。在望壩村,我幫助村里開辦了三家村集體企業。組織流轉村民荒蕪的200畝耕地,協調資金40萬元,采取“龍頭企業+村集體企業+貧困戶”的模式,種植了100畝頭花蓼和280畝蜂糖李。組織黃平望壩扶貧開發有限公司承接在本村實施項目的勞務,創利約10萬元。在克麻村,幫助成立了2家公司和5家合作社。協調財政資金100萬元,建設了129個大棚及附屬設施,先后種植了大球蓋菇、西葫蘆瓜、西紅柿、辣椒和草莓等。通過發展產業,貧困戶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村集體積累達到了60余萬元。
待到扶貧勝利時
張凱
張凱(右二)在貞豐縣魯容鄉納臘村動員搬遷戶黃小遼搬遷進城
2018年5月,五一勞動節剛過,組織派遣我到貞豐縣魯容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貢獻出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魯容鄉位于北盤江、清水江畔,全年無霜,氣溫酷熱、日照強烈,季節性缺水嚴重。我到任后,以推進魯容鄉飲水安全工作為核心工作,同時推進水土保持、防汛抗旱、產業配套用水工作。
我相繼開展了魯容鄉沿江五村供水工程、魯容鄉納翁片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進魯花水庫建設、農業水價改革試點暨山區現代水利試點項目等,并協調解決集中供水管網毀壞問題。同時,在貞豐縣水務局掛職期間,認真做好協調工作,監管好飲水安全、水土保持、煙水配套、水價改革、水旱災害防御、中小河流治理、水資源費等專項資金的使用。
我同時還擔任了魯容鄉納臘村的幫村書記,參加支部活動和村集體活動,走訪慰問貧困群眾,現場協調解決村支兩委和村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并主動參加村容村貌大清掃、衛生系統送醫下鄉、節日慰問等活動。一年多以來,協調社會力量向村小學捐贈2200余元的文體器材,解決村集體辦公經費59980元、辦公電腦十余臺,還幫助村民銷售土特產500余斤。積極動員貧困群眾搬遷,深入分析搬遷后的利弊和搬遷后的發展事宜,已成功動員13戶49人遷入移民新村。
擺正自身位置,發揮共產黨員的優良傳統,做好單位與單位之間、群眾和政府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加大在魯容鄉開展水利工作、水利工程的宣傳力度,宣傳工作進學校、進村組,在全鄉形成了節水愛水護水的良好氛圍,讓水利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深入人心。
目前正處于魯容鄉脫貧攻堅工作的總攻階段,雖然魯容鄉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單位已經換成省公安廳,但是按照組織“魯容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人員不動、任務不變”的要求,我將堅定不移的在現場繼續做好相關脫貧攻堅工作。
下一步,我會克服高溫天氣、交通不便、蚊叮蟲咬、飲食不規律等困難,吃住在一線,加大魯容鄉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